• <td id="4cc62"><u id="4cc62"></u></td>
  • <xmp id="4cc62"><noscript id="4cc62"></noscript>
  • <td id="4cc62"><option id="4cc62"></option></td>
    <td id="4cc62"></td>

    諾獎得主丁肇中的“不知道”發人深省

    近些天,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丁肇中的講學引發各界關注。在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辦的高能論壇上,面對現場青年提問——“粒子對撞機的發展方向是什么,可能在哪些領域產生重要發現”,丁肇中坦言:“我不知道。”他解釋說:“推測將來是很困難的。”演講中,他還展示了當年獲得諾獎后,其好友、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費曼給他發來的賀信中的一句話:“不要因為獲獎,就認為自己變成專家了。”

    一個享譽國際的大科學家,面對青年的未來之問,直言“不知道”,不僅絲毫沒有讓人們感到失望,反而贏得熱烈掌聲,獲得廣泛贊譽,這讓我們看到了世人對科學家的真實期待——面對奧秘無窮的科學現象、難以預知的科學未來,沒有人苛求科學家必須什么都知道。“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即便名滿天下、榮譽加身依然能夠直面自己的“認識局限性”,并且坦承這種“局限性”,恰恰是一種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一種嚴謹負責的科學精神。

    稍加梳理不難發現,“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丁肇中的一貫特點。9年前,在東南大學的一場講座上,當聽眾問及“您認為真能找到暗物質和反物質嗎”“您認為發現暗物質的價值在哪里”等問題時,他也曾直言“我不知道”。有人統計,那次講座上,丁肇中“十問十不知”。他的“不知道”不是故作姿態,不是敷衍應付,而是一種絕不會不懂裝懂的誠懇和率真。

    媒體報道,丁肇中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科學研究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能因為你在某個領域做出了一點成績,天下所有的事你都知道,這有悖于一個科學家的行事原則。”誠如斯言,一個科學家不能因為名氣大了就裝作什么都懂,對大科學家而言,敢于承認“不知道”是一種勇氣和境界。從另一個角度說,也正是因為有這些許許多多連大科學家都“不知道”的存在,才更加彰顯了科學探索的奇妙和神秘,繼而激發起一代代青年的科學探索興趣。

    反觀社會上的一些所謂“磚家”,天文地理無所不知,三教九流無所不曉。有的不僅能夠洞悉股市漲跌、經濟趨勢、科技發展,而且對疫情走向、宇宙奧秘、人類未來也是了如指掌,不論是不是自己所長,甚至不論是不是自己研究的領域,總要站出來“評說江山”“指點迷津”。這樣的“專家”熱衷于給這個提建議、給那個指路子,即便事實證明他們的很多“預測”都是胡謅,卻也不以為意,繼續一本正經地信口胡說。也怨不得很多年輕人疾呼:“建議專家別再‘建議’了。”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丁肇中等大科學家的“不知道”才更顯清新與珍貴。

    相對于那種無所不知的所謂“磚家”,人們更希望看到丁肇中這樣秉持嚴謹務實科學精神,遵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誠實原則,在“未知世界面前保持孩童般謙卑”的專家、大家。在當今這個知識構成豐富、信息渠道多元、未知領域廣闊的時代,不論是自然科學、工程技術,還是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者,也許都能從丁肇中的“不知道”中獲得有益啟示:知其知易,知其不知難,坦承其不知更難。保持承認無知的勇氣和境界,不被盛名所累、不被世俗所擾、不被虛榮所誤,方能回歸一個科學家的真誠、一個知識分子的純粹。

    來源:《中國科學報》

  • <td id="4cc62"><u id="4cc62"></u></td>
  • <xmp id="4cc62"><noscript id="4cc62"></noscript>
  • <td id="4cc62"><option id="4cc62"></option></td>
    <td id="4cc62"></td>
    熟女风间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