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4cc62"><u id="4cc62"></u></td>
  • <xmp id="4cc62"><noscript id="4cc62"></noscript>
  • <td id="4cc62"><option id="4cc62"></option></td>
    <td id="4cc62"></td>

    企業與高校黏合得更緊更牢

    科技成果轉化、產學研融合是個老話題,說了很多年,探索了很多年。如今再提起這個話題,還是有不少人脫口一個“難”字。讓產學研融合真正落地,各地做了諸多嘗試,記者在青島的采訪中觀察到,他們緊緊抓住“消弭校企之間的不信任”和“打破信息不對稱”做文章,走出了不少新路徑,打開了另一番局面。

    產學研深度融合是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實現形式,能夠統籌創新主體、協調各類優勢資源,加快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勢能。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目標導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在深度融合過程中,企業如何主導?學界、政府應該怎樣做?實踐中有什么阻隔,要怎樣打破桎梏?帶著這些問題,經濟日報記者來到山東青島、棗莊等地的多家企業、高校以及政府相關部門展開采訪。

    企業種好“信任花”

    前不久,國家橡膠與輪胎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橡膠輪胎全產業鏈關鍵技術攻關與應用示范項目”獲得第七屆“中國工業大獎”。這個項目顛覆了橡膠磨耗機理等兩項國際傳統理論,發明了國際首創化學煉膠新材料,推動了我國橡膠輪胎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

    “這個大獎就是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成果,項目的研發方向是由兩家企業根據市場需求確定的,企業洞悉市場需求更敏銳,這也是由企業主導的重要原因。”國橡中心副秘書長、科研總監,賽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王銳告訴記者,“整個項目的研發人員有4000多名,共計二三十家高校院所的100多位專家教授參與了階段性研發。”

    “企業與高校可以優勢互補。產學研是否能夠深度融合,信任至關重要。企業要相信大學的研發能力,大學要感受到企業的誠意。這其中企業作為主導,對產學研融合能否深入影響很大。”王銳認為,相互信任是他們項目成功的基底。“國橡中心由青島科技大學、軟控股份有限公司、賽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共建,而軟控與賽輪又都是青島科技大學孵化出來的,彼此間的信任與生俱來。”

    即便有這樣深的信任基礎,細節的處理也關系到合作能否深入。獲獎項目中涉及一項橡膠廢氣處理工藝,他們找到青島科技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宮磊成立研發小組。當時行業里對橡膠廢氣的普遍處理辦法為焚燒法,雖然簡便,但能耗高、碳排放量高,會破壞環境,為解決此問題,宮磊提出在常溫下處理廢氣的生物法。該方法雖然低碳環保,但研發費用高、難度系數大。企業做了大量調研后,選擇充分尊重宮磊的意見。

    “信任這顆‘定心丸’安神提勁,讓我們可以放心大膽地不斷調整方向。”宮磊說,項目開始的半年時間進展并不順利,企業不僅沒有催促進度還投建了標準化無菌微生物實驗室。最終他們不但找到了微生物、攻克了生物法處理橡膠廢氣工藝,還培育出100多種微生物用于橡膠行業之外的噴涂、精細化工、醫藥等領域,解決了更多場景下有機廢氣和異味的處理難題。待應用市場打開后,軟控又乘勢成立了全資子公司開始產業化運營生物法技術,并邀請宮磊兼任總工程師。讓參與專家兼任企業總工的方法推動產學研融合更加深入。

    企業與院校的合作中既有天然信任,也有后天信任,愉悅家紡有限公司與青島大學的合作就屬于后者。由于青島大學紡織服裝學院教授房寬峻曾與多家企業合作,在紡織圈里有知名度,愉悅家紡在2013年邀請其幫助企業建立研發機構。

    “當時愉悅家紡科技實力薄弱,引進人才比較難,我便動員企業投資、給高薪,建起山東黃河三角洲紡織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一年便引進了20名研究生。”房寬峻說,自此,他便以科技研究院首席科學家的角色,不斷為企業培養科研人才,并攻克了多個難題。

    “房寬峻領導的科技研究院讓愉悅家紡科技創新能力從無到有,不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等獎項,年銷售額還從20億元躍升至140億元,其中新技術、新產品占比達到30%以上。”愉悅家紡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張國清說。

    “技術創新解決了我們很多痛點,”張國清介紹,“例如,印染行業普遍使用的圓網印花技術印花逼真度差,噴墨印花技術成本高。”房寬峻教授將數碼印花的分色原理應用到圓網印花技術中,并改進了設備、工藝、原材料,建成了全球首條高精度圓網印花生產線。而后,他又帶領團隊建成全球首條高精度圓網印花和“噴墨+圓網”復合高速印花生產線,在進一步降低成本的同時,使印染色彩飽和度提高了50%以上。

    “這是一種互相成就,如果沒有企業的信任與投入,我的技術成果不會轉化得這么快,更不會向世界前沿技術進階。”房寬峻說。如今,雙方合作更為緊密,他們又朝著人造紡織血管、暖紅外面料等方向展開探索。

    院校多結“轉化果”

    企業發揮好主導作用,學界該咋辦?“高校需要握牢‘指揮棒’,破除產學研深度融合梗阻。”青島大學副校長李榮貴認為,高校職稱評定對課題的評價標準曾是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桎梏。“以往高校職稱評定多看重以承接國家課題、發表論文為主的‘縱向課題’,輕視以服務企業為主的‘橫向課題’。為打破這一桎梏,從2020年起青島大學便著手修訂了自然科學科研業績分類分級評價辦法,并于次年實施。”

    “新辦法新增了社會服務型職稱,‘橫向課題’達成一定的經濟效益就可以晉升職稱。”李榮貴說,新辦法打通了課題評價體系壁壘,提高了科研人員參與“橫向課題”的積極性。

    除了職稱評定,2021年下半年青島大學還重新完善了橫向經費管理辦法。原來要經過層層審批,如今只需項目負責人自主審核、簽批即可。“以前最長可能需要半年時間,現在快則一兩天便能辦成,實打實的‘包干制’大大加快了研發進度。”李榮貴補充道,經費到賬后學校扣除10%的管理費,剩下90%由項目負責人說了算。此外,這10%管理費中的80%又被用作績效獎勵返還給課題組。

    為進一步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青島大學于2021年補充了職務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機制,明確規定將轉化凈收益的85%獎勵給成果完成團隊。一系列舉措立竿見影,激活了科研人員的創新積極性。

    青島科技大學破除產學研深度融合梗阻的做法是實行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三權下放”改革。“原先職務科技成果專利權100%歸屬學校,屬于國有資產,改革后職務發明人或團隊就可以與學校共同擁有成果的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以第三方評估為準,職務發明人或團隊可享受90%的收益,剩下的10%歸屬學校。另外,學校還會把這10%的收益與評職稱掛鉤。”青島科技大學科技處處長李再峰說。

    “高校還需要有針對性的創新機制。”與企業打過幾十年交道的青島科技大學教授朱兆友認為,產學研融合的難點在于評價標準不同。“企業要的是立竿見影的經濟效益,而高校老師首要任務是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不少研究是基礎性和前瞻性的,與產業化有很大差距,這就導致沒有實際成果之前,企業合作意向并不強烈。”

    為破解這一難題,青島科技大學創建了資金池,用于與企業合作的前期研發。“資金池由學校前期積累的成果轉化資金組成,之后研發項目取得成果引入資金后再投入,經過多年發展已形成良性循環。”朱兆友說,受惠于資金池,他們與企業合作時更為主動。

    在一次企業調研時,朱兆友捕捉到山東新華制藥股份有限公司雖然是全球最大的布洛芬生產廠家之一,但原料卻全部依賴進口。“我想朝這個方向搞研發,但沒出成果前企業很難與我們合作。”他說,幸好學校科技組從資金池里拿出100多萬元讓他們搞研發。

    2年后研發取得初步成功,也引得新華制藥主動上門簽單。“我們雙方簽署了一份500多萬元的合作協議。”青島科技大學化工學院院長助理崔培哲說,在朱兆友帶領下,他們不但自主開發了新型催化劑、全新的反應工藝,還研發出了可以連續化反應的技術與裝置。山東新華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杜德清說,朱兆友團隊這一科研成果幫他們節省了30%的原料成本。

    以往,高校科技成果與市場之間,高校與企業之間,就像隔著一條“天塹”,如今,“天塹”正因“評價機制改革”“三權下放”“資金池”等措施的深入實施而逐漸彌合。要想讓天塹變通途,還需高校針對性發力、正確引導,從深處破解產學研淤堵點。

    政府搭橋做“紅娘”

    最近,棗莊市瑞隆機械制造有限公司與青島科技大學的專家教授們接觸頻繁。棗莊市能源局局長劉忠波笑言:“感覺又一門‘親事’要成了!”相隔兩地的他們是如何“談”上的?這背后離不開棗莊市政府發揮的“雙面膠”效應。由于棗莊高校少,他們主動聯系青島科技大學在棗莊創建融合創新發展中心,還派出政府專員為青島科技大學與當地企業牽線搭橋。

    “青島科技大學派出專職干部和技術人才在棗莊駐點,每周還選派專家團隊前往棗莊各個企業對接產業技術需求,在‘校地融合’基礎上深度推動‘校企鏈合’。”青島科技大學合作處處長聶廣明說。

    “我們正聚焦鋰電全產業鏈發展,全力打造中國北方‘鋰電之都’,但伴隨著能源革命的急速推進,鋰電行業對相關人才的需求也陡增。”劉忠波說,為盡快招攬人才,今年春天,棗莊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邵士官帶隊赴青島科技大學舉辦鋰電專場招聘活動,現場達成初步就業意向256人(次)。同時,棗莊市政府還聯合青島科技大學在企業重點推出講席學者制度,多管齊下解決高層次人才引進來留不下的問題。

    與棗莊一樣,威海市政府也聯合大學開展了合作機制創新。“我們在調研中發現,中小企業很多科技痛點難以解決,比如怕找的科研團隊不對路,不愿意先掏錢。而大學等科研機構又不可能墊錢去解難題。”威海市科技局局長王厚全說,針對這一堵點,威海市政府、青島大學、環翠區政府三方共建了青島大學威海創新研究院,威海市政府3年共拿出2400萬元用于資助青島大學集聚高端創新人才,為中小企業破解痛點難題。

    “在青島大學威海創新研究院科研團隊幫助下,我們破解了發展難題。”威海威林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孟猛介紹,他們是一家經營儲能電池組的企業,其中大型盾構機儲能電池組,過去用的是鉛酸電池,儲能效率低、壽命短、污染重,而應用鋰電池組,這些問題都會大幅改善,“但我們缺乏鋰電管理系統關鍵技術,找科研單位合作預先投入風險大,所以一直沒有突破”。

    “得知情況后,我們申請了研究院100萬元的項目資金支持,試驗了大半年時間,終于找到解決方案。”青島大學威海創新研究院新能源汽車電控系統研發團隊負責人李立偉說,目前,該技術已成功應用到中鐵、中鐵建、北京城建等大型企業的地鐵建設中,帶動了整個行業能源迭代。

    隨著與企業合作的增多,目前青島大學威海創新研究院已組建5個研發中心、17個研發團隊。青島大學威海創新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谷正告訴記者,他們圍繞新材料、生態環境、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開展了應用開發研究,為150余家企業開展了技術服務,與近70家企業簽署了技術合作協議,解決企業痛點問題數百個。

    與缺乏高校的區域有所不同,青島市創新實施“揭榜掛帥”攻關機制,暢通了產學研對接渠道。阿伐流體控制有限公司便是“揭榜掛帥”機制受益企業之一。作為科技型閥門企業,阿伐流體在研發制作“雙偏心C型耐磨球閥”時遇到了密封技術難題。企業通過“揭榜掛帥”發布需求后,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新能源學院教授王振波及其團隊很快“揭榜”,雙方迅速達成合作意向,目前已制作出球閥的三維模型,產品正處于仿真模擬階段。

    為進一步提高榜單“含金量”,去年3月份,青島西海岸新區進一步探索形成了“揭榜掛帥+科技專員”創新機制。截至目前,青島西海岸新區有93名科技專員與當地科技型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備案,科技專員收集企業關鍵核心技術需求60余項。

    “只有將企業與高校黏合得更緊、更牢,產學研融合才會向更深層次邁進。”青島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朱鐵一表示,這還需要各地政府一起努力,抱團架橋。

    催生“圍產”新模式

    科研成果從研到產需要通過重重關卡,一不小心就有可能雞飛蛋打,為保障順利孵化,一些地方政府、高校和企業間探索出了新模式來“圍產”技術成果轉化全過程。“高校不少科技成果擁有者和企業在對接過程中有鴻溝,多數企業家很難把科研人員手中的技術直接接住。”青島大學產業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崔言民直言,“比如,教授發明了面粉,企業家要面包,把面粉變為面包的過程就需要科技成果轉化平臺來承接。”

    為破解難題,2021年年底青島大學以機構加法人實體單位的管理框架,探索成立了青島大學產業技術研究院,一方面整合校內資源走出校門,另一方面整合社會需求與高校對接。“圍繞企業、產業共性技術和企業技術創新需求,我們創建了專家庫、成果庫和項目庫、需求庫,通過信息共享形式促進精準對接。”崔言民邊點擊眼前顯示屏演示邊介紹。

    在此基礎上,青島大學產業技術研究院組織開展了“專家博士進企業”工程項目,以高校高層次人才與產業柔性共享方式,推進聯合研發與科技創新;以科技顧問形式幫助企業發掘創新訴求、梳理課題項目,建設“企業有想法專家有辦法”的合作通道;創新“支付寶”模式進行績效評估,全過程統籌項目及經費。通過專家博士進企掛職、聯合研發等方式助力企業發展。

    “我去科力光電產業有限責任公司對接時,發現他們遇到了激光鏡頭工藝技術難題,這正是我所擅長的。”青島大學電子信息學院教授蔡恩林是首批入企專家之一,他與科力光電就激光鏡頭探測距離的精準度、分辨率、校準分別簽署了3份共計27萬元的合作協議,目前進展順利。

    除高校創新產學研合作新模式外,企業也有新做法。山東省科創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專門尋找高校技術成果實現產業化的公司,在“相看”過程中,他們看中了青島科技大學輪胎先進裝備與關鍵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汪傳生團隊研發的短纖維定向取向增強橡膠復合材料擠出成型技術。

    “這項技術可以使制品的耐磨性和抗撕裂性提高15%以上,使用壽命延長30%左右。”青島科技大學輪胎先進裝備與關鍵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梁輝說,山科將這一技術成果的18項專利和1項軟件著作權通過第三方評估作價940萬元,并投資200萬元,與青島科技大學一起成立公司,目前產品已處于推廣和銷售階段。

    為開展更高水平協同創新,共同解決制約行業、企業發展的問題,實現關鍵共性技術突破,青島大學還探索了企業、高校、政府共建的協同創新中心。2022年,生態紡織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獲教育部批準成立。“目前,我們對外協同了10多家龍頭企業,對內協同青島大學涉及化工、材料、計算機、生命科學等可以助力企業解決問題的相關教授。”擔任生態紡織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主任的房寬峻說。

    來源:《經濟日報》

  • <td id="4cc62"><u id="4cc62"></u></td>
  • <xmp id="4cc62"><noscript id="4cc62"></noscript>
  • <td id="4cc62"><option id="4cc62"></option></td>
    <td id="4cc62"></td>
    熟女风间由美